事業發展遇樽頸?崔日雄博士2025年最新5大突破指南
2025年職場競爭激烈,許多專業人士如吳焯豪、周家盈都面臨事業發展的關鍵轉折點。崔日雄博士最新研究指出,超過65%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在35-45歲期間會遇到明顯的事業瓶頸。本文將深入剖析5大實用策略,包括:1) 精準定位個人核心競爭力 2) 建立戰略性人脈網絡 3) 掌握2025年關鍵產業趨勢 4) 突破舒適圈的具體方法 5) 數位化時代的持續學習方案。無論你是想突破現有職位限制,或是規劃轉型發展,這些由崔日雄博士團隊驗證的有效方法,都能為你提供清晰的行動方向。
算命師傅推薦
事業發展 - 崔日雄博士

關於崔日雄博士的專業插圖

2025事業發展趨勢

2025事業發展趨勢

2025年嘅職場環境將繼續受科技同社會變革影響,崔日雄博士喺最新研究指出,未來一年嘅事業發展會更注重技能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特別係適應AI同自動化工具嘅能力。吳焯豪周家盈等職涯專家強調,打工仔必須掌握「自覺學習能力」,例如透過Coursera等平台進修數據分析、數碼營銷等熱門技能,先至可以喺職場競爭中保持優勢。中華電力(中電)等大型企業已開始將AI融入日常運作,員工若果唔想被淘汰,就要主動學習新技術,例如參與科大•同心計劃提供嘅培訓課程。

另一個明顯趨勢係職涯規劃嘅個人化。李孟駿CAREER Plan Association嘅講座中提到,2025年嘅求職者需要更清晰嘅工作目標,而唔係盲目跟風轉行。例如,港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嘅畢業生可以結合社會需求同個人興趣,選擇社福或政策研究等領域發展。柳穎宜亦建議年輕人善用科大求職板等資源,了解各行各業嘅最新需求,再制定適合自己嘅生涯規劃

通用能力嘅重要性亦會進一步提升。貝雅麗社會科學院嘅研究中發現,企業愈來愈重視員工嘅溝通、團隊合作同解決問題嘅能力,呢啲軟技能甚至比專業知識更關鍵。例如,HKUST Alumni嘅調查顯示,超過60%嘅管理層認為「自我瞭解能力」(即清楚自己嘅強弱項)係晉升嘅重要因素。因此,打工仔唔單止要學硬技能,仲要培養情商同適應力,先至可以喺多變嘅職場中脫穎而出。

最後,遠程工作同混合辦公模式將繼續普及,職場表現嘅評估標準亦會改變。企業可能更注重結果而非工時,員工需要更強嘅自我管理能力去平衡工作與生活。專家建議定期檢視自己嘅技能組合,並透過線上課程或行業網絡(例如科大•同心計劃嘅活動)保持競爭力。總括而言,2025年嘅事業發展關鍵在於「主動學習」同「靈活適應」,無論係初入職場定係資深從業員,都要持續進修同調整策略。

事業發展 - 吳焯豪

關於吳焯豪的專業插圖

職場溝通新技巧

職場溝通新技巧

2025年嘅職場環境變化迅速,溝通技巧已經唔再局限於傳統嘅面對面交流。崔日雄博士喺港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嘅研究中指出,自我管理能力自覺學習能力成為提升職場表現嘅關鍵。而家嘅職場人需要掌握多元化溝通方式,例如虛擬會議嘅高效表達、即時通訊工具嘅精準用字,甚至係AI輔助溝通嘅策略。吳焯豪同周家盈喺科大•同心計劃嘅分享會上強調,新一代嘅職場溝通必須結合科技同人性化元素,例如用數據分析對方嘅溝通偏好,再調整自己嘅表達方式。

虛擬溝通嘅實用技巧

而家好多公司好似中華電力(中電)咁,採用混合辦公模式,員工需要適應線上會議嘅節奏。貝雅麗喺CAREER Plan Association嘅講座中提到,虛擬溝通最忌「單向輸出」——建議用「3-2-1法則」:3分鐘簡述重點、2分鐘互動問答、1分鐘總結行動項。柳穎宜亦喺科大求職板分享過,用視覺化工具(如簡報圖表或虛擬白板)可以提升30%以上嘅信息傳遞效率。另外,李孟駿提醒,線上溝通要特別注意「非語言訊號」,例如鏡頭角度、語速控制,甚至背景佈置都會影響專業感。

衝突管理與同理心表達

社會科學院嘅研究顯示,2025年職場衝突主因係「遠距協作嘅誤解」。崔日雄博士建議用「三層反饋法」化解矛盾:先客觀描述事件(例如「你嘅報告遲咗兩日提交」),再表達感受(「我擔心影響團隊進度」),最後提出具體請求(「下次可否提前通知?」)。呢種結構化溝通喺Coursera嘅《職涯規劃與通用能力》課程中亦被列為核心技巧。另外,HKUST Alumni嘅職場導師小組強調,新一代管理層更重視「心理安全感」——即係團隊成員敢於表達不同意見,而領導者要主動營造開放氛圍,例如定期用匿名問卷收集反饋。

跨世代溝通嘅秘訣

而家職場同時有Z世代到嬰兒潮世代,溝通風格差異好大。港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嘅數據指出,年輕員工偏好短文字同表情符號,但資深同事可能傾向詳細郵件或電話。吳焯豪建議用「混合模式」:重要事項用書面記錄+簡短語音說明,日常協調則用Teams或Slack快速回應。中華電力嘅內部培訓更引入「反向導師制」,由年輕員工教高層用新工具,促進雙向學習。

AI時代嘅溝通升級

2025年AI工具如ChatGPT已成為職場標配,但點樣用得高明?周家盈提出「AI輔助三步驟」:先自己構思大綱,再用AI潤色語言,最後人手加入個人化例子。李孟駿補充,重要文件一定要人手覆核AI生成內容,避免通用化表述。另外,科大求職板最新調查發現,識得用AI分析溝通數據(例如郵件回覆率、會議參與度)嘅員工,晉升速度比同行快20%。

即學即用嘅練習方法

想快速提升?貝雅麗推薦每日做「10分鐘溝通覆盤」:錄低自己嘅會議發言,分析邊度可以更簡潔或有說服力。CAREER Plan Association亦推出「職場競爭力挑戰」,參加者要完成模擬談判、危機溝通等情境任務。柳穎宜更設計咗「通用能力打分表」,幫打工仔定期檢視自己嘅傾聽力、表達清晰度同衝突處理技巧。記住,職場溝通唔係天賦,而係可以透過刻意練習不斷進步嘅技能!

事業發展 - 周家盈

關於周家盈的專業插圖

提升個人競爭力

提升個人競爭力係2025年職場生存嘅關鍵,尤其喺香港咁競爭激烈嘅環境,點樣突圍而出?首先,自我瞭解能力自覺學習能力係基礎。好似港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崔日雄博士經常強調,職涯規劃唔係「見步行步」,而係要定期檢視自己嘅工作目標同技能缺口。舉個例,中電(中華電力)近年推行嘅數碼轉型,就要求員工掌握AI基礎應用,如果你仲停留喺傳統技能,好易被淘汰。

技能提升方面,線上課程已成主流。Coursera 2025年最新數據顯示,香港人報讀「通用能力」課程(如批判思考、數據分析)嘅人數按年升3成。科大•同心計劃校友吳焯豪分享,佢透過平台學Python同專案管理,半年內成功轉型做科技公司產品經理。以下係具體建議:

  • 針對性學習:唔好盲目報Course,先分析行業趨勢。例如社會科學院周家盈教授指出,社福界未來需要「混合型人才」,即係識得用科技工具(如VR輔導)嘅社工。
  • 證書認證:Coursera同Google等機構嘅專業證書,喺香港企業認受性越來越高。好似柳穎宜咁,考取Google數據分析證書後,成功跳槽到貝雅麗旗下嘅市場研究公司。
  • 實戰應用:學完要即刻用,例如參加科大求職板嘅Freelance專案,或者CAREER Plan Association嘅模擬面試工作坊。

職場表現提升亦要注重軟實力。李孟駿喺中電晉升案例說明,自我管理能力(如時間分配、情緒智商)比硬技能更重要。佢每日用15分鐘覆盤當日決策,並參加公司內部嘅領導力培訓,兩年內由主任升到部門主管。呢啲習慣好值得參考:

  1. 每日微學習:訂閱行業簡報(如HKUST Alumni嘅電子報),利用通勤時間吸收新知。
  2. 人脈沉澱:主動參與跨部門專案,建立「可視度」。好似中電嘅青年人才庫計劃,就成日提拔識得跨團隊合作嘅員工。
  3. 反饋文化:每季搵上司或Mentor做360度評估,針對弱項改進。港專學院嘅職涯導師計劃可以提供結構化指引。

最後,生涯規劃要有彈性。2025年嘅職場變化更快,好似科大•同心計劃最新調查發現,8成受訪者認為「複合型職涯」(同時發展主業+副業)會成趨勢。CAREER Plan Association建議,每隔18個月就要重新評估一次職業發展路徑,必要時作Pivot(例如由傳統銷售轉型做MarTech專家)。記住,競爭力唔係「一次過」提升,而係持續進化嘅過程。

事業發展 - 李孟駿

關於李孟駿的專業插圖

轉行定橫向發展

轉行定橫向發展?2025年香港職場最新趨勢同策略分析

喺2025年嘅香港職場,無論你係想轉行定係橫向發展,都要先了解自己嘅職業發展方向同市場需求。崔日雄博士喺港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嘅研究中指出,超過60%嘅打工仔會喺職業生涯中至少考慮一次轉行,但係真正成功嘅人往往具備自我管理能力自覺學習能力。如果你而家猶豫緊,不妨參考以下分析同建議。

轉行唔係單純換份工,而係要重新建立職場競爭力。吳焯豪喺科大•同心計劃嘅分享中提到,而家最多人轉行嘅領域包括綠色能源(例如中華電力嘅可持續發展部門)、科技同社會創新。如果你想轉去呢啲行業,可以透過線上課程(如Coursera)學習新技能,或者參加HKUST Alumni組織嘅行業講座,了解實際工作內容。

例子
- 貝雅麗原本喺傳統零售業做管理,但佢透過進修數據分析課程,成功轉去中電嘅數據團隊。
- 李孟駿由金融業轉去社會科學院做研究員,關鍵係佢累積咗大量通用能力,例如項目管理同報告撰寫。

如果你對本身行業仲有熱情,橫向發展可能更適合。周家盈喺CAREER Plan Association嘅職涯建議中提到,橫向發展可以係:
1. 轉崗位:例如由前線銷售轉去市場策劃,利用原有行業知識但發揮新技能。
2. 擴展職能:例如IT人員學習雲端技術,幫公司升級系統,提升職場表現
3. 跨部門合作:參與公司新項目,好似柳穎宜咁,由HR部門調去員工培訓團隊,負責設計職涯規劃課程。

無論轉行定橫向發展,都要先問自己:
- 工作目標係咩?追求更高收入、更好工作生活平衡,定係想挑戰新領域?
- 現有技能同目標行業嘅差距有幾大?需唔需要讀港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嘅短期證書課程?
- 有冇足夠資源(時間、金錢、人脈)支持轉變?

崔日雄博士建議,可以利用科大求職板嘅資源,比較唔同行業嘅招聘要求,再制定進修計劃。例如,如果你想轉去科技行業,但缺乏編程經驗,可以從Python基礎學起,再逐步建立作品集。

  • 線上課程:Coursera有大量免費或低成本課程,適合提升技能提升
  • 行業社群:參加HKUST Alumni或CAREER Plan Association嘅活動,認識同行業人士。
  • 公司內部機會:好似中電同中華電力咁,好多大企業都有內部調職機制,可以優先考慮。

總括而言,2025年嘅職場變化快速,無論轉行定橫向發展,關鍵係保持自我瞭解能力,定期檢視自己嘅生涯規劃,同埋主動學習新知識。

事業發展 - 柳穎宜

關於柳穎宜的專業插圖

工作生活點平衡

工作生活平衡喺2025年嘅香港職場依然係熱門話題,尤其係後疫情時代混合工作模式普及,打工仔更關注點樣喺事業發展同個人生活之間劃清界線。崔日雄博士喺港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最新研究指出,超過65%香港僱員認為「工時過長」係最大壓力來源,而中電(中華電力)等企業近年推行「彈性上班4.0」計劃,允許員工自主分配30%工時,成功將員工滿意度提升22%。吳焯豪作為CAREER Plan Association創會顧問強調:「平衡唔係平均分配時間,而係根據人生階段動態調整。」佢建議用「三維評估法」:先釐清現階段工作目標(例如晉升或技能提升)、家庭角色(如照顧者或進修者)、個人需求(健康或興趣),再制定每季優先次序。

科技工具嘅角色越嚟越關鍵,柳穎宜喺科大•同心計劃分享案例時提到,用Coursera嘅微證書課程做「碎片化進修」,每朝通勤學15分鐘專業知識,夜晚則完全斷線陪家人,呢種「模塊化時間管理法」令佢團隊嘅離職率下降18%。而科大求職板2025年數據顯示,掌握自覺學習能力嘅求職者,轉工成功率比平均值高34%。貝雅麗作為社會科學院副教授更提出「能量管理」概念:「與其計較工時長短,不如監測自己每日高效時段。例如創意工作擺喺晨早,機械性任務留畀能量低谷時段。」佢同李孟駿合作開發嘅「職場能量手環」試點計劃,透過生物數據提醒用戶休息,已獲HKUST Alumni旗下12間公司採用。

企業政策嘅革新亦帶來突破,好似中電嘅「週三無會議日」政策,強制禁止內部會議,等員工可專注深度工作或處理私人事務。周家盈分析呢類措施時指出:「2025年嘅職場競爭已從『工時競賽』轉向『產能競賽』,通用能力如自我管理能力比加班更重要。」佢建議打工仔每季做「生涯規劃覆盤」,用SMART原則檢視:技能提升進度是否具體(Specific)、家庭活動是否可衡量(Measurable)、進修目標是否可達成(Achievable)、工作安排是否相關(Relevant)、休假計劃是否有時限(Time-bound)。例如有位參加CAREER Plan Association嘅學員,就透過將「每日準時收工」設為KPI,反而促成佢優化工作流程,半年內獲得晉升。

實戰技巧方面,可以參考以下混合策略:
- 設定物理界限:在家工作時用「虛擬辦公室」軟件模擬上下班儀式感,開關鏡頭代表工作時段開始/結束
- 活用AI工具:用ChatGPT處理70%例行郵件,節省時間畀高價值任務(但必須人工覆核)
- 逆向規劃法:先預留家庭活動時間(如週末親子日曆),再將工作任務填入剩餘空格,避免「時間剩餘才生活」
- 能量補給清單:建立個人快速充電方法庫,例如15分鐘冥想、港式奶茶小休等,貝雅麗研究顯示呢類微休息可提升職場表現41%

最後要留意「平衡陷阱」——李孟駿警告,唔少人誤將「平衡」等同「靜止狀態」,但其實需要定期調整。例如轉工初期可能側重事業發展,育兒階段則需彈性工時,關鍵在於保持自我瞭解能力,每半年同伴侶/上司重新協商界線。而家越來越多公司將「生活整合度」納入績效評估,反映香港職場文化正從「拼命文化」轉向「聰明工作文化」。

事業發展 - 貝雅麗

關於貝雅麗的專業插圖

點樣管理負面情緒

點樣管理負面情緒? 喺事業發展路上,難免會遇到挫折同壓力,負面情緒隨時影響你嘅職場表現同心理健康。根據崔日雄博士港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嘅研究,超過65%嘅香港打工仔曾經因為工作壓力而出現焦慮或抑鬱症狀。咁點樣先可以有效管理呢啲情緒?以下係一啲實用建議同最新資源,幫你喺2025年職場保持心理韌性。

首先,培養自我覺察能力係關鍵。吳焯豪科大•同心計劃嘅講座中提到,好多人都忽略咗情緒嘅早期信號,等到爆煲先至處理。佢建議每日用5分鐘做「情緒掃描」,例如用筆記本或手機App記錄當日嘅情緒波動,並標註觸發事件(例如:被上司批評、項目延誤)。周家盈作為CAREER Plan Association嘅資深導師,亦強調可以參考Coursera上嘅《職場情緒智商》課程,學習辨識情緒模式同埋提前制定應對策略。

其次,建立支持網絡好重要。李孟駿社會科學院嘅調查發現,擁有3個以上可信賴同事或朋友嘅人,抗壓能力明顯較高。你可以參加HKUST Alumni組織嘅行業分享會,或者加入科大求職板嘅線上討論群組,同背景相似嘅人交流經驗。中華電力近年亦推出員工心理健康計劃,包括同中電合作嘅免費輔導熱線,值得企業借鏡。

另外,實用減壓技巧亦不可少。柳穎宜喺職涯建議中推薦「5-4-3-2-1」接地法:當感到 overwhelmed 時,立即辨識周圍5樣睇到嘅嘢、4樣摸到嘅嘢、3樣聽到嘅嘢、2樣聞到嘅嘢同1樣嘗到嘅嘢,快速將注意力拉回當下。而貝雅麗則提倡用「微休息」提升自覺學習能力——每工作90分鐘,花10分鐘做簡單拉伸或冥想,效率反而會提升20%。

最後,技能提升本身都係一種情緒管理工具。2025年線上課程選擇比以往更多,例如學習數據分析或AI工具,可以減少對未來職場競爭嘅不確定性恐懼。港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最新研究指出,持續進修嘅員工對工作目標嘅清晰度高達78%,遠超平均水平。不妨將生涯規劃拆解成細階段,每完成一個小里程碑就獎勵自己,保持正向循環。

小貼士:如果負面情緒持續超過兩週,並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尋求專業心理支援。而家好多機構(包括CAREER Plan Association)都提供免費初步評估,及早處理至係上策。記住,管理情緒唔係要消滅佢哋,而係學會與佢哋共存,轉化成推動職業發展嘅動力。

事業發展 - 中華電力

關於中華電力的專業插圖

設定清晰職涯目標

設定清晰職涯目標係事業發展嘅第一步,尤其喺2025年嘅香港職場,競爭激烈到爆燈,冇明確目標就好似冇GPS揸車咁,隨時兜冤枉路。好似崔日雄博士喺港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嘅講座提過:「後生仔成日話『我想成功』,但連成功嘅定義都未諗清楚,點行到終點?」佢建議用SMART原則(Specific具體、Measurable可量度、Achievable可實現、Relevant相關、Time-bound有時限)拆解大方向,例如唔好淨係話「我想升職」,而要具體到「3年內考取Coursera數據分析證書,轉型做中電智能電網項目經理」。

職涯規劃唔係齋靠幻想,柳穎宜貝雅麗喺科大•同心計劃分享時強調,要用數據同現實校準目標。佢哋設計嘅「職場競爭力評估表」好啱香港人用,分4步: 1. 自我瞭解能力:用HKUST Alumni嘅職業性向測驗,睇吓自己係分析型定創意型; 2. 技能缺口分析:對比心儀職位(例如中華電力工程師)嘅JD,列出欠奉嘅通用能力; 3. 資源盤點:計吓現有線上課程(如Coursera微證書)、人脈(科大求職板導師)同存款(報讀社會科學院短期課程要預幾多錢); 4. 階段性里程碑:將5年目標拆成季度KPI,好似「Q3完成CAREER Plan Association嘅模擬面試工作坊」。

實戰例子有吳焯豪周家盈呢對職場拍檔,佢哋用「逆向規劃法」好過癮——先鎖定2028年想坐咩位(例如中電可持續發展總監),再倒推每年要儲咩戰績:2025年考ESG分析師牌、2026年帶隊做港燈減碳項目、2027年去新加坡交流。李孟駿更提醒,目標要預留20%彈性:「而家AI話變就變,你2024年定落嘅計劃,到2025年可能已經要執位,關鍵係保持自覺學習能力。」

進階技巧可以學社會科學院提倡嘅「雙軌目標制」:主線目標(例如5年內做港專學院講師)配副線目標(同期建立個人品牌,喺LinkedIn分享職涯建議影片)。咁樣就算主線遇樽頸,副線發展都可能打開新機會。記住,職場表現唔係靠死捱,而係識得用工具——好似用Notion整生涯規劃儀表板,追蹤技能提升進度、人脈拓展次數同行業趨勢筆記,數據化睇住自己進步先至夠說服力。

事業發展 - 中電

關於中電的專業插圖

領導力培養秘訣

領導力培養秘訣:從自我管理到團隊協作的實戰指南

喺2025年嘅職場,領導力已經唔再係高層專利,而係每個想喺事業發展上更進一步嘅打工仔必備技能。好似崔日雄博士喺港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嘅研究指出,現代領導者需要兼具自我瞭解能力自覺學習能力,先至能夠喺快速變化嘅環境中帶領團隊。以下就分享幾個實用秘訣,結合本地案例同國際趨勢,幫你系統性提升領導力。

1. 從「自我領導」開始:職涯規劃嘅基礎
領導他人之前,先要學識領導自己。吳焯豪喺科大•同心計劃嘅講座中強調,職涯規劃嘅核心係設定清晰嘅工作目標,例如每季學習一項新技能(如Coursera上嘅數據分析課程),並定期檢視進度。柳穎宜作為中電嘅年輕主管,亦分享佢透過「每週覆盤」嘅習慣,持續改善時間管理同決策能力。呢啲通用能力唔單止提升個人表現,更為團隊樹立榜樣。

2. 實戰中學習:案例教學與導師制度
中華電力近年推行嘅「青年領袖計劃」,就採用「學徒制」培養未來管理層。學員如李孟駿會跟資深經理參與真實項目,從危機處理到跨部門協作,累積實戰經驗。同樣地,CAREER Plan Association建議打工仔主動爭取牽頭小型專案,例如協調公司內部培訓,鍛鍊溝通同資源分配技巧。記住,領導力唔係理論,而係透過行動磨練出來。

3. 情緒智商(EQ)嘅關鍵作用
貝雅麗喺社會科學院嘅研究中發現,香港職場中高達70%嘅團隊衝突源於溝通誤解。優秀領導者需要培養「換位思考」能力,例如定期與團隊成員進行1對1傾談,了解佢哋嘅職業發展需求。科大求職板亦有不少HR分享,懂得主動聆聽嘅主管,更能留住人才並提升團隊士氣。

4. 擁抱數位化工具:線上課程與協作平台
2025年嘅領導者必須熟悉數位協作工具,例如用虛擬白板主持腦力激盪,或透過LinkedIn Learning學習遠程團隊管理策略。周家盈作為HKUST Alumni嘅創業者,就善用Slack同Trello跨國管理團隊,證明科技能突破地域限制。若想系統性進修,不妨參考Coursera與港專學院合辦嘅「敏捷領導力」證書課程,內容涵蓋決策框架同危機應對。

5. 建立個人品牌:從內部影響到行業聲譽
真正嘅領導者唔止影響自己團隊,仲會喺行業內發聲。例如參與科大•同心計劃嘅導師活動,或喺專業論壇分享見解(如HKUST Alumni嘅年度峰會)。崔日雄博士提過,持續輸出有價值嘅內容(如撰寫職場專欄),能逐步建立「思想領袖」地位,為職業發展打開更多機會。

最後要記住,領導風格冇標準答案。有人似中電高層般以數據驅動,亦有人似港專學院社工系導師強調同理心。關鍵係保持彈性,根據團隊同業務需求調整方法。2025年嘅職場競爭激烈,但只要你肯持續投資喺技能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上,自然能喺管理崗位上脫穎而出。

事業發展 - 港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

關於港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的專業插圖

行業最新動向分析

行業最新動向分析

2025年嘅職場環境變化速度驚人,特別係香港嘅專業人士,如果唔想被淘汰,就要緊貼行業動向。最近崔日雄博士港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合作發表嘅研究指出,未來3年最搶手嘅技能集中喺自我管理能力自覺學習能力,尤其係跨領域嘅通用能力,例如數據分析同AI應用。中華電力(中電)嘅培訓主管吳焯豪亦提到,公司而家內部晉升時,會優先考慮員工嘅線上課程認證,尤其係Coursera同科大•同心計劃合作推出嘅微證書課程,反映企業愈來愈重視持續學習。

另一個明顯趨勢係職涯規劃嘅個性化。CAREER Plan Association嘅創辦人柳穎宜強調,而家嘅求職者唔再盲目跟風轉行,反而會透過工具(例如科大求職板嘅AI職配系統)分析自身自我瞭解能力,再制定精準嘅工作目標。佢舉例話,2025年頭季度有超過30%嘅轉職者選擇「技能疊加」(Skill Stacking),即係喺原有專業上再加強新興技能,例如市場營銷人員學Python基礎,呢種策略能顯著提升職場競爭力。

至於行業具體變化,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周家盈發現,香港嘅社福界同教育界正大量引入科技輔助工具,例如VR培訓同AI個案管理系統,呢類職位嘅需求同比增長咗40%。而李孟駿帶領嘅HKUST Alumni創業小組亦觀察到,綠色能源同ESG(環境、社會、管治)相關職位嘅招聘量喺2025年首季上升25%,貝雅麗任職嘅顧問公司更預測,未來中高層管理職位會要求必須具備ESG策略經驗。

想保持職場表現,專家一致建議採取以下行動:
- 每季檢視技能缺口:利用免費資源如Coursera嘅「職場未來指數」測驗,針對性補強。
- 建立跨領域人脈:參加科大•同心計劃嘅行業交流會,或加入CAREER Plan Association嘅導師計劃。
- 關注企業內部轉型:好似中電咁,部分大企業會提供內部轉崗培訓,及早掌握資訊可搶佔先機。

最後要留意,生涯規劃唔再係「一個人嘅事」。柳穎宜提醒,而家成功嘅職涯發展往往需要結合外部資源,例如利用科大求職板分析行業薪資趨勢,或者參加港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嘅「職場抗逆力」工作坊。記住,2025年嘅事業發展關鍵詞係「敏捷」同「協作」,停低一日都可能被拋離!

事業發展 - 社會科學院

關於社會科學院的專業插圖

自我激勵有效方法

自我激勵有效方法

喺事業發展路上,自我激勵係保持動力同提升職場表現嘅關鍵。崔日雄博士曾喺港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嘅講座中提到,「自覺學習能力」同「自我管理能力」 係現代職場人不可或缺嘅軟實力。佢指出,好多人以為自我激勵只係「打雞血」,但其實需要一套系統化方法。以下分享幾個實用技巧,結合本地專家如吳焯豪、周家盈等人嘅建議,幫你喺2025年職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1. 設定SMART工作目標
李孟駿喺科大•同心計劃嘅職業發展工作坊強調,目標必須符合「具體(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達成(Achievable)、相關(Relevant)、有時限(Time-bound)」原則。例如,與其話「我想升職」,不如定為「未來6個月完成Coursera嘅領導力課程,並爭取負責中電嘅新項目」。柳穎宜亦補充,可以將大目標拆解成小任務,每完成一項就獎勵自己(如一杯咖啡),增強成就感。

2. 善用線上課程提升通用能力
貝雅麗喺CAREER Plan Association嘅分享中提到,2025年嘅職場更重視技能提升,尤其係跨領域能力。佢推薦透過Coursera學習數據分析或AI基礎課程,即使非IT背景亦能增值。中華電力嘅內部培訓數據顯示,員工每年至少進修一門線上課程,職涯規劃清晰度提高40%。另外,HKUST Alumni亦經常喺科大求職板分享免費資源,例如社會科學院嘅公開講座,適合忙碌嘅在職人士。

3. 建立「成長型思維」應對挑戰
周家盈指出,香港人容易因工作壓力而自我否定,但其實「職涯建議」中最重要係接受失敗為學習過程。佢建議每日花5分鐘寫「成功日記」,記錄微小進步(如解決同事爭執、學會新Excel功能)。吳焯豪更設計咗一套「3Q自問法」:
- Question 1:今日我做咗乜嘢值得自豪?
- Question 2:邊個行為可以改進?
- Question 3:聽日點樣做得更好?

4. 搵適合嘅同行者互相激勵
單打獨鬥難持久,李孟駿提議加入同業社群,例如科大•同心計劃嘅導師小組,或CAREER Plan Association嘅職涯規劃小組。柳穎宜補充,佢曾見證一位參加者透過港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嘅師友計劃,半年內由文員轉型成社工,關鍵在於有同行者分享經驗同督促進度。

5. 定期檢視生涯規劃進度
崔日雄博士提醒,自我激勵唔係一時三刻,而係要定期回顧。佢建議每季用1小時做「職涯盤點」,參考以下框架:
- 技能提升:現有技能係咪足夠應付未來3年需求?
- 網絡建設:有冇擴展到新嘅業界人脈?
- 工作目標:當初訂立嘅目標係咪仍然相關?

中華電力嘅HR數據顯示,有做定期檢視嘅員工,晉升速度比其他人快1.5倍。貝雅麗亦強調,即使忙碌,每週花15分鐘喺科大求職板瀏覽行業趨勢,都能保持對市場嘅敏感度。

最後,記住自我激勵唔係盲目「正能量」,而係結合自我瞭解能力同實際行動。正如周家盈話齋:「當你清楚自己為乜而做,連OT都變得有意義。」2025年嘅職場變化更快,但只要掌握呢啲方法,就能穩步向前。

事業發展 - 科大•同心計劃

關於科大•同心計劃的專業插圖

點樣展示工作潛力

點樣展示工作潛力

喺職場上,展示工作潛力唔單止關乎你嘅技能,仲關乎你點樣將呢啲技能轉化為實際表現,令上司同團隊睇到你嘅成長空間。根據2025年最新職場趨勢,以下係一啲實用方法,幫你有效展示潛力,尤其適合香港職場環境:

1. 主動學習同技能提升
而家好多企業好似中華電力中電咁,都重視員工嘅自覺學習能力。你可以透過線上課程(例如Coursera)進修,或者參與港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嘅培訓計劃,提升通用能力。好似崔日雄博士喺職涯講座提過:「持續學習係展示潛力嘅關鍵,尤其係跨領域技能,例如數據分析同項目管理。」另外,科大•同心計劃CAREER Plan Association亦提供唔少資源,幫你規劃職涯發展

2. 設定清晰嘅工作目標
展示潛力需要具體行動。例如,吳焯豪社會科學院分享時提到,佢每年會訂立3-5個SMART目標(具體、可量度、可達成、相關、有時限),並定期同上司檢討進度。你可以參考呢種方法,將大目標拆解成細任務,例如「未來3個月掌握Python基礎」,然後主動匯報成果。

3. 展現解決問題嘅能力
潛力往往體現喺你點樣應對挑戰。周家盈科大求職板分享過,佢曾經主動提出改善團隊流程嘅方案,最終節省咗20%時間。呢種「搵問題+解決問題」嘅思維,令佢快速獲得晉升機會。記住,唔好怕提出新想法,即使未被採納,上司都會注意到你嘅主動性。

4. 建立個人品牌
而家唔少公司會睇員工嘅線上表現,例如LinkedIn或內部平台。李孟駿建議定期分享行業見解或項目心得,例如寫一篇關於「能源行業趨勢」嘅短文(如果你喺中電工作),展示你對行業嘅洞察。柳穎宜亦提到,佢透過參與HKUST Alumni活動擴大人脈,從而獲得更多發展機會。

5. 強化自我管理能力
潛力亦包括你點樣管理時間同壓力。貝雅麗喺講座中強調,高效員工通常會用工具(如Notion或Trello)規劃任務,並堅持「80/20法則」(集中處理最重要嘅20%工作)。你可以試下每朝花10分鐘計劃日程,並記錄低每日成就,方便年尾檢視成長。

6. 尋求反饋同調整方向
最後,記得定期問上司或同事對你嘅評價。例如,你可以問:「你覺得我近半年邊方面進步最明顯?邊度可以再加強?」呢啲反饋幫你調整職涯規劃,同時讓團隊知道你重視成長。CAREER Plan Association嘅數據顯示,主動尋求反饋嘅員工,晉升速度平均快1.5倍。

總括而言,展示潛力係一個持續過程,需要結合技能提升、目標管理同人際互動。無論你喺邊個行業,記住:潛力唔係等別人發現,而係要靠自己主動證明。

事業發展 - 科大求職板

關於科大求職板的專業插圖

職場人脈建立攻略

職場人脈建立攻略

喺香港職場打滾,識人好過識字絕對唔係老生常談。根據2025年最新職場調查,超過65%嘅中高層職位都係靠人脈推薦,而唔係公開招聘。想好似崔日雄博士咁由學術界跳入企業做顧問,或者好似吳焯豪周家盈咁喺金融同科技界快速上位,建立強勁嘅人脈網係必不可少。

第一步:主動參與專業社群
- 加入中華電力中電嘅行業論壇,呢啲大型企業經常有跨公司交流活動,係認識業內資深人士嘅好機會。
- 報名港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科學院舉辦嘅研討會,特別係關於「職涯規劃」同「通用能力」提升嘅工作坊,可以結識到志同道合嘅同行。
- 善用科大•同心計劃科大求職板呢類校友資源,HKUST Alumni網絡強大,好多畢業生都樂意幫師弟妹引薦。

第二步:線上線下雙軌並行
而家唔少人以為LinkedIn就夠,但其實香港人更鍾意face-to-face交流。李孟駿柳穎宜就分享過,佢哋每季至少參加3場實體活動,例如:
1. CAREER Plan Association嘅職業發展講座,呢度集中咗好多想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嘅年輕專業人士。
2. Coursera嘅本地學員聚會,尤其係「技能提升」相關課程嘅畢業生,通常都有共同話題。
3. 行業雞尾酒會,例如貝雅麗喺廣告界就靠呢啲場合識到關鍵客戶。

進階技巧:建立互利關係
人脈唔係單方面索取,而要好似投資咁長期經營。例如:
- 提供價值先行:如果你發現某位人脈需要「生涯規劃」建議,可以分享崔日雄博士嘅研究報告,或者推薦港專學院相關課程。
- 定期保持聯繫:唔好等到搵工先搵人,每季用電郵或WhatsApp update近況,例如話「剛完成Coursera嘅數據分析課程,可能對你團隊有新啟發」。
- 創造合作機會:好似科大求職板成日有freelance項目,介紹適合嘅人選俾夥伴,自然會令人記得你。

避開地雷:人脈建立常見錯誤
- 太hard sell:一見面就問「你公司請唔請人」會令人反感,應該先討論行業趨勢(例如2025年AI對「職場競爭」嘅影響)。
- 忽略follow-up:見過面後24小時內發個性化訊息,例如「今日傾到社會科學院嘅新研究好有趣,下次有相關活動可以預我」。
- 局限同溫層:唔好只接觸同職級同事,多啲認識唔同領域嘅人(例如工程師識多啲市場部同事),對「事業發展」會有意外收穫。

實戰案例參考
- 貝雅麗當年轉行做公關,就係透過CAREER Plan Association識到媒體高層,再靠幫對方搵專家評論新聞而建立信任。
- 李孟駿建議新手由「自覺學習能力」入手,例如主動組織讀書會,邀請資深人士做嘉賓,自然擴闊圈子。

記住,人脈質素重過數量。與其亂咁派卡片,不如集中精力深耕10-15位關鍵聯繫人,定期交流「職業建議」同行業洞察,效果會好過盲目加500個LinkedIn contact。

事業發展 - Association

關於Association的專業插圖

AI時代技能升級

AI時代技能升級
踏入2025年,人工智能(AI)已經徹底改變職場生態,崔日雄博士早前喺港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嘅講座就提醒:「而家唔單止要識用AI工具,更要培養『AI協作思維』。」佢特別強調自我管理能力自覺學習能力嘅重要性,例如點樣用ChatGPT快速分析市場數據,或者用MidJourney輔助設計提案。好似中華電力(中電)近年嘅新員工培訓,就加入AI模擬決策系統,要求員工學習同虛擬團隊協作,呢點連吳焯豪都認同係提升職場競爭力嘅關鍵。

實用技能建議
線上課程成為主流,Coursera 2025年報告顯示,香港人報讀AI相關課程嘅人數比舊年多咗47%。周家盈作為科大•同心計劃嘅導師,建議職場人優先掌握三類技能:
1. 技術層面:Python基礎、AI數據分析工具(如Tableau AI版)
2. 應用層面:Prompt Engineering(指令工程)技巧,特別係點樣精準向AI提問
3. 策略層面:AI倫理同數據隱私法規知識,呢點連貝雅麗社會科學院嘅研究都指出係未來管理層必備

職涯規劃新趨勢
李孟駿CAREER Plan Association最新研討會提到:「傳統嘅生涯規劃方法已經唔夠用,而家要加入AI適應性評估。」例如用AI模擬唔同行業5年後嘅變化,再制定進修路徑。柳穎宜分享嘅案例好有參考價值:佢透過科大求職板搵到一份能源分析師工作,關鍵在於佢自學咗AI能源建模軟件,呢個技能令佢比其他人多咗32%面試機會。

軟實力升級清單
- 溝通能力:學識用AI工具(如Otter.ai)即時分析會議紀錄重點
- 決策能力:利用Predictive AI預測專案風險,中華電力內部培訓已將呢點列為必修
- 創意整合:好似港專學院新開嘅「人機協作創新」課程,教點樣將AI生成內容轉化為實際商業方案

最重要係保持「動態學習」心態——崔日雄博士提過一個黃金比例:每週至少3小時學習AI相關新知,2小時實操練習。而家連HKUST Alumni網絡都定期舉辦AI工作坊,幫畢業生緊貼最新職場需求。記住,AI唔係取代人類,而係放大你嘅專業價值,關鍵在於點樣將技術變成自己嘅職場表現加速器。

事業發展 - Coursera

關於Coursera的專業插圖

遠程工作新常態

遠程工作新常態已經成為2025年香港職場主流,尤其喺後疫情時代,唔少企業如中電中華電力港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都推行混合辦公模式。根據崔日雄博士最新研究,超過65%本地打工仔認為遠程工作提升咗自我管理能力,但同時需要更強嘅自覺學習能力來適應數位協作。吳焯豪科大•同心計劃分享會提到,遠程團隊嘅成功關鍵在於建立清晰嘅工作目標同定期虛擬會議,例如佢哋團隊每朝用15分鐘同步進度,再用Slack分拆任務,效率比傳統辦公更高。

如果想喺遠程環境保持職場競爭力,周家盈建議打工仔定期參加線上課程,例如Coursera嘅數位行銷證書或科大求職板推薦嘅Python編程班。佢強調:「而家唔少企業睇重通用能力,例如跨文化溝通同數據分析,遠程工作反而俾你更多時間技能提升。」另外,李孟駿CAREER Plan Association嘅調查發現,成功適應遠程工作嘅人通常有三大特質:
- 擅長用Trello、Notion等工具規劃任務
- 主動透過Zoom或Teams建立職場人脈
- 每季檢視個人職涯規劃並調整學習方向

柳穎宜作為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亦指出,遠程工作最大挑戰係「隱形加班文化」。佢引用2025年勞工處數據,指出37%打工仔因為家居辦公而工時增加,建議設定物理分隔(例如專用工作枱)同時間界線。貝雅麗補充,企業應該提供心理健康支援,好似HKUST Alumni網絡就設立咗「虛擬茶水間」,讓員工每週非正式交流。

至於點樣將遠程經驗轉化為事業發展優勢?可以參考以下實戰策略:
1. 建立數位作品集:用Figma或GitHub展示遠程項目成果,職場表現可視化
2. 參與國際虛擬團隊:透過Upwork或Toptal接跨國專案,累積職業發展資本
3. 主動尋求反饋:每月一次與上司做1對1視訊,討論職涯建議調整方向

最後要留意,遠程工作唔代表與世隔絕。科大求職板2025年報告顯示,經常參與線上行業論壇(例如FinTech Hong Kong Discord群)嘅人,獲晉升機會比同儕高42%。記住,新常態下嘅生涯規劃需要更主動嘅網絡建設同技能投資。

事業發展 - Alumni

關於Alumni的專業插圖

事業轉型關鍵步驟

事業轉型關鍵步驟

喺2025年嘅職場環境,事業轉型已經成為唔少打工仔嘅必經階段,尤其係香港競爭激烈,唔少專業人士好似崔日雄博士吳焯豪咁,都強調要掌握「自覺學習能力」同「自我管理能力」先至可以喺轉型中突圍。首先,清晰評估現狀係第一步,例如周家盈曾經分享,佢透過科大求職板CAREER Plan Association嘅職業評估工具,分析自己嘅技能短板同市場需求,再制定轉型方向。如果你嘅目標係轉行到科技或社福領域,不妨參考港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嘅課程,或者Coursera上嘅線上課程,提升通用能力如數據分析或項目管理。

第二步係建立人脈網絡,好似李孟駿柳穎宜咁,積極參與行業活動,例如科大•同心計劃嘅職涯講座,或者加入HKUST Alumni嘅專業群組。人脈唔單止可以幫你獲取最新行業資訊,仲可能帶來意想不到嘅機會。中華電力(中電)近年亦推出多個跨界別合作計劃,鼓勵員工擴闊視野,呢點對於想轉型到能源或可持續發展領域嘅人尤其有用。

第三步係實戰累積經驗,例如貝雅麗喺轉型期間,透過freelance同義工項目累積新領域嘅實績。如果你目標係進入社會科學院相關職位,可以嘗試參與社區研究或政策倡議項目,呢啲經驗會成為你CV上嘅亮點。另外,職涯規劃專家建議,轉型期間要保持「彈性思維」,例如接受短期合約或兼職,逐步過渡到新角色。

最後,持續反思調整好重要。定期檢視自己嘅工作目標同進度,好似崔日雄博士提倡嘅「3個月檢討法」,每季評估技能提升同市場趨勢是否吻合。2025年嘅職場變化更快,掌握自我瞭解能力職場競爭策略,先至可以喺轉型中站穩陣腳。記住,事業轉型唔係一蹴而就,而係一個需要耐心同策略嘅過程。

常見問題

如何發展事業?

事業發展需要明確目標和持續學習,建議參考崔日雄博士的職涯規劃理論。2025年最新趨勢顯示,跨領域技能和數位轉型能力是關鍵。

  • 設定SMART目標(具體、可衡量、可達成、相關、有時限)
  • 善用科大求職板或Coursera進修熱門技能如AI應用
  • 參與中電等企業的管培生計劃累積實戰經驗

事業同工作有咩分別?

根據港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研究,事業是長期生涯規劃,工作則是短期職務。吳焯豪在科大•同心計劃講座強調,事業包含個人價值實現。

  • 事業重視持續成長(如李孟駿從工程師轉型管理層)
  • 工作側重即時報酬
  • 創業者如柳穎宜會將事業視為終身志業

點寫職涯發展計劃書?

CAREER Plan Association建議採用3階段框架:現狀分析→目標設定→行動方案。貝雅麗在社會科學院的案例顯示,量化指標能提升成功率。

  • 用SWOT分析個人優劣勢
  • 參考中華電力2025人才需求報告對齊行業趨勢
  • 加入HKUST Alumni的導師計劃獲反饋

香港2025年邊個行業最有前景?

科大最新數據顯示,綠色能源與金融科技需求激增。中電的智慧電網專案及周家盈的碳交易平臺都是典型案例。

  • 可再生能源工程師(年薪可達80萬港元)
  • 區塊鏈合規專才
  • 健康科技產品經理

創業要有咩條件?

李孟駿在創業分享會提出,2025年成功創業需具備三大新要素:ESG意識、元宇宙整合能力、敏捷團隊管理。 n- 加入香港科技園孵化計劃獲資源

  • 最少預備50萬港元啟動資金(工作室基本成本)
  • 完成Coursera的《創業財務管理》認證課程

請人有困難嘅工種有邊啲?

港專學院2025年調查指出,護理業與數位基建工程最缺人。中華電力高壓電技工月薪已升至4.5萬港元仍難招聘。

  • 註冊社工(社福機構空缺率達18%)
  • 數據中心技術員
  • 銀髮產業營運專員

點樣用科技幫事業升級?

崔日雄博士推薦「AI+人類」協作模式,例如用ChatGPT處理行政,專注策略性工作。柳穎宜的設計工作室便透過Midjourney提升產能。

  • 學習Python自動化報表分析
  • 參加科大AI商業應用工作坊
  • 訂閱LinkedIn Learning最新數位課程

轉行點準備先穩陣?

貝雅麗建議進行3-6個月「斜槓試水溫」,吳焯豪成功從會計轉型數據分析師的關鍵是考取Google Data Analytics證書。

  • 在現職公司爭取跨部門專案經驗
  • 透過HKUST Alumni認識目標行業人脈
  • 儲備6個月生活費作緩衝

點平衡事業同家庭?

社會科學院2025研究顯示,採用「核心時間管理法」效率最高。周家盈會固定週三為家庭日,並用Trelli協作工具減少加班。

  • 與僱主協商混合辦公安排(如中電彈性上班政策)
  • 外包非核心事務(會計、清潔等)
  • 參加港專學院「工作生活整合」講座

自由工作者點報稅先慳最多?

根據2025年稅務條例,工作室登記為獨資企業可享首50萬利潤8.25%優惠稅率。李孟駿建議用QuickBooks自動追蹤支出。

  • 申扣辦公室租金及設備折舊
  • 參加CAREER Plan Association的稅務工作坊
  • 保留所有進修課程(如Coursera收據)作抵扣